2019年5月29日,浙江省高层次人才引进、博士后进站培养的重要平台——中建三局二公司华东公司之江实验室项目正式开工。项目由浙江省政府、浙江大学、阿里巴巴集团共同出资建立,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世界科技强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的实体配套工程项目,响应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做出的重大决策,对浙江省高级人才引进具有重要意义。
项目位于余杭区中泰街道,由学术交流中心、人才公寓、高级专家社区组成,总建筑面积15.8万平方米。该工程目前已通过竣工验收,工程逐步移交。
“强”协作,实干中担当
项目做为省重点建设项目,开工后的困难也不少,工程标准高、交付工期紧。专业分包多,EPC管理任务重,市政垄断性质分包难度大,对口专业人才缺乏,面对短工期、高标准、多专业的压力,项目中期大胆调整管理构架,成立了协调管理中心,集工程、商务、技术于一体,统筹、预判,梳理、解决各类问题。
杨鹏森作为项目协调部对外小能手,从前期的报批报建到后期的专项验收,都是独自对外进行沟通。他开玩笑的说:“现在整个项目的报批报建还有专项验收流程走下来,我都可以去当业主了。”技术副总监赖凯杰这么评价他:“项目上所有对外工作进展顺利,杨鹏森是贡献最大的,同时也是收获最大的。”
在前期基础施工阶段,项目混凝土供应特别困难,每到要打混凝土的时候,项目副经理冯超就像热锅上的蚂蚁,每天都要和现场沟通排混凝土计划,然后去搅拌站找负责人排计划,在计划排上开始浇筑后,他还要去搅拌站蹲点,防止过程中混凝土供应不及时。他不是在混凝土搅拌站,就在去混凝土搅拌站的路上,甚至睡在混凝土搅拌站。建造总监洪涛戏称冯超为“冯站长”,他说:“项目现场的进度保证,离不开我们默默付出的‘冯站长’。”
“重”科技,细节中求精
项目运用住建部重点推广的“建筑业10项新技术”中的5大项10小项施工技术,推动智慧工地建设。全面深化BIM技术运用,通过三维立体图模拟总计划进度的各施工阶段,现场布置一目了然,避免第二次倒运增加费用,结合施工进度,合理安排场地布置,解决交通组织、施工安排,工序及工作面穿插等核心问题,协助项目管理人员对施工进度控制、技术方案决策、施工质量控制、安全措施检查的管理,达到减少工期、节约成本的作用。
使用无人机拍摄制作720度全景图实时记录项目现场施工进度,通过碰撞检查优化原有图纸设计,减少在建筑施工阶段的损失和返工的概率,通过BIM对管道设备模型进行工程量计算,将钢筋和土建工程量的误差从3%降低为1%。
对项目重难点的施工样板工艺进行线上施工模拟,包括构造柱样板、楼梯样板、砌体抹灰样板、屋面女儿墙样板、主体结构样板、卫生间样板等,清晰地展示了各个工艺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让施工人员对该工艺有全面直观的理解,提高交底效率,保证施工质量。
项目在推动BIM实施的过程中,共整理图纸问题293个,整除碰撞问题2356个,净高不足位置31处,优化精装修吊顶标高12处,辅助施工图图270张,合计节约工期26天,节约大量项目成本。
“强”履约,党建中聚力
为指导工程建设有序开展,引导党员干部在生产工作中充分发挥吃苦耐劳先锋作用,打造“建证”品牌,品牌始终保持着良好运行,依托党支部的领导作用,树立一盘棋、一个团队的思想,将项目团队人员凝心聚力拧成“一条绳”。
项目虽然工期紧、任务重,在项目党员先锋队的带领下攻坚克难,项目2020年7月产值1.08亿元,在当月中建三局产值中排第二,2020年1-10月产值在中建三局二公司中排第二。
项目还先后荣获中国建设工程BIM大赛活动二类成果奖,“智建杯”中国智慧建造应用大赛智慧建造优秀施工案例银奖,2020第三届“优路杯”全国BIM技术大赛银奖,湖北省建设工程BIM大赛省三等奖,2020年度中建三局生产管理先进集体,2019年年度华东公司生产管理先进集体。
“战”疫情,服务中暖心
2020年初,由于疫情影响,大多工人都不能正常到岗,项目经理刘超急的跺脚,随后春节在项目值班的刘超召集在项目值班的员工迅速成立疫情防控小组,外部对接组和街道办对接申请复工;向南通、贵州等地区派出爱心大巴车接工友返岗。
2020年2月16日,中建三局之江实验室项目成为杭州首批获批复工项目之一,项目由于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中表现突出,获得余杭区区委区政府的通报表扬。
2021年,疫情防控工作也没松懈,项目统一组织农民工返杭,并组织全体劳务人员免费进行核酸检测,多次开展农民工关爱行动,架起农民工与企业的连心桥,把关怀和温暖送到他们身边,落实“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提升农民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促进项目健康和谐发展。